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大家关注 > 正文
    购物车
    0

    董存瑞的弟弟董存金,把牺牲地黄土装进骨灰盒,70年后接哥哥回家

    信息发布者:MeiYai
    2018-06-21 17:16:50   转载

    隆化县举炸药包让战友“卧倒” 炸毁碉堡未满19岁就牺牲, 听到“董存瑞”名字家人就抹泪!

    董存瑞牺牲70年 弟弟接他回家

    董存瑞烈士遗像

    董存金手捧哥哥董存瑞烈士“光荣牺牲,永垂不朽”的纪念证

    到了桥下,董存瑞开始找支架,看哪里能放炸药包。总攻号吹响了,敌人火力很猛,冲锋的战士一批一批倒下。郅顺义看到,董存瑞要托起炸药包,郅顺义就赶紧往桥下跑说,“你上去,我去炸。”董存瑞则大喊,“郅顺义,快卧倒!”随后,炸药被引爆。

    1948年5月25日,董存瑞在解放河北省隆化县战斗中,舍身炸碉堡牺牲。前天,是他牺牲70周年的日子。日前,记者前往董存瑞的家乡张家口市怀来县,专访了董存瑞弟弟董存金。他在今年清明时节从董存瑞的牺牲地,抓了一把黄土装到骨灰盒里,带回了家乡。至此,他完成了让哥哥魂归故土的愿望。

    董存瑞的童年玩伴董连柱老人则向记者讲述了董存瑞担任抗日儿童团团长时,送情报、埋地雷、端炮楼、割电线的那些往事。同时他还透露,董存瑞曾将一个未燃烧过的炸弹抱回家中拆解,然后将炸药装进自制的地雷管里的故事。令他没想到的是,董存瑞参军后,曾在夜半时分回到南堡村,那匆匆一面竟成了他们之间的永别。

    牺牲地黄土装进骨灰盒

    老人70年后带哥哥回家

    5月15日中午,《法制晚报》记者在怀来县沙城镇某小区,见到了77岁的董存金老人。在他卧室书柜上,摆放着父母及哥哥董存瑞的遗像,相框玻璃一尘不染。平常,董存金总会坐在床头上,看着父母哥哥的照片发怔,陷入回忆。

    他告诉记者,能让哥哥董存瑞魂归故土,一直是他的一个愿望。

    4月3日下午,大雪纷飞。董存金和儿子女婿一起从怀来县开车,于当晚8时到达隆化县。次日一早,他们到该县烈士陵园参加清明节祭扫活动。“在哥哥的墓碑前我隔空喊话,‘哥哥,我来接你回家’。”董存金说道。

    紧接着,董存金来到哥哥董存瑞炸碉堡牺牲的那块遗址抓了几把黄土,装到骨灰盒里,带回了怀来县老家。在他看来,哥哥牺牲时的鲜血染红了脚下的那块土地。时隔70年,他以此举满足哥哥落叶归根、魂归故土的心愿。这样,他这一辈子的心愿也就了了,哥哥终于可以和家人团聚了。

    怕伤心家人不提董存瑞

    传遗志子女名字藏深意

    董存金表示,哥哥比他大12岁。哥哥1945年参军时,他才4岁,尚未有记忆。“1948年5月25日,董存瑞在解放隆化县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当时未满19岁。噩耗传到我们南堡村村长那里,他怕我父母伤心,所以给隐瞒了下来。”董存金如是说,直到1950年,父亲董全忠应邀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英模代表大会前,才知道了儿子牺牲的消息。

    自此以后,“董存瑞”这个名字成了全家的敏感词,只要一提及,就有人伤心抹泪。为此,在董存金的记忆当中,父母沉默了大半辈子,从来不对他们姐弟讲有关哥哥的生平事迹。“我长大后,听村里年长的人聊起哥哥。但当着父母的面,也从来不敢提‘董存瑞’三个字。”董存金坦言道。

    为了照顾好父母,董存金一直在南堡村田地里务农。1977年,80岁的母亲孙珍去世;1986年,他和年迈的父亲搬到怀来县城沙口镇,在集市上摆摊杀猪、卖西瓜;十个月后,他以烈士遗属身份,被安排进怀来县面粉厂工作,这时全家人的生活才有了改善。

    “当地民政局说父亲拿的是最高标准的抚恤金。但他生活依然很勤俭,90岁时还能上街买菜,1992年他92岁时因病去世。”董存金追忆道。

    为传承哥哥董存瑞的精神,董存金给自己生育的四个孩子分别取了继先、继英、继红、继华的名字,寓意为“英雄先烈、红色中华”。如今,儿子董继先是怀来县葡萄酒局局长,大女儿董继英在隆化县存瑞中学教书;二女儿董继红在北京武警医院退休;三女儿董继华则是逐鹿县法院院长。

    子女在实权部门担任要职,在外人看来如此“肥缺”的岗位,如何做到清正廉洁?董存金称他教育子女要牢记革命家庭的家风家规,继承好董存瑞的遗志。对此,子女们都很自觉遵守,这让他很放心。

    14岁董存瑞当儿童团长

    鸡毛信藏牛粪筐躲盘查

    在董存瑞同岁的童年玩伴,现年89岁的董连柱老人的印象中,董存瑞胆子很大,性子也很急,是村里的娃娃头。

    “1943年北平抗日根据地建立后,14岁的董存瑞当上了儿童团长,我是副团长。”董连柱说,他们一起参加村民自卫队,站岗、送情报、埋地雷、端炮楼、割电线、翻铁路等,参加抗日游击斗争,成为村里的抗日骨干。

    董连柱还清楚地记得,当时他们出去放哨,看到有日本鬼子进村,他们马上回去向藏在地道里的游击队员汇报,并做好掩护工作;同时他们还为附近抗日根据地联络点传递情报,通常将信藏到装满牛粪的筐子底下,以拣粪为由,躲过日军哨卡的盘查;如果情报比较急,他们会小心翼翼地将情报叠成三角形,并插上鸡毛,这样可以方便快捷地送到根据地联络员手里。

    未爆炸弹抱回家制地雷

    参军后匆匆一面成永别

    对于日本士兵进村扫荡的情景,董连柱至今记忆犹新。村里的大人们不敢出门,在外玩耍的孩子们则被抓去修围墙,背柴火。对此,比较有勇气的孩子借机帮八路军侦察敌情。

    记得有一次,董存瑞在村口看到日本士兵扔下的一个未燃烧的炸弹,就将其抱回家中,把炸药拆解出来装进自制的地雷管里。“董存瑞还发明了‘锯齿镰’,用来破坏敌人的通讯工具。”董连柱说道。

    记者留意到,董连柱所说的这些斗争工具,包括董存瑞使用过的红缨枪,以及民兵使用过的步枪、地雷等工具,如今都保存在怀来县南堡村董存瑞纪念馆陈列室里。

    董存瑞纪念馆的讲解员董晓利告诉记者,令她记忆最深的是1998年董存瑞牺牲50周年纪念大会上,其生前战友郅顺义所作的报告。当时是他掩护董存瑞炸碉堡,并亲眼目睹董存瑞牺牲的最后一刻。

    “到了桥下,董存瑞开始找支架,看哪里能放炸药包。但这个时候,总攻号吹响了,敌人火力很猛,冲锋的战士一批一批倒下。郅顺义看到,董存瑞要托起炸药包,大喊‘郅顺义,快卧倒!’随后,炸药被引爆。”董晓利转述道。

    另据郅顺义回忆,爆炸威力巨大,把自己震了起来,当时就感觉蒙了。董晓利表示,郅老虽然已经辞世,但他的讲述一直印在她的脑子里。

    同样,在董连柱的记忆里,董存瑞参军后,曾在夜半时分悄悄地回过一次南堡村,与他匆匆见了一面。当时董存瑞父亲董全忠还切了一个西瓜,让大伙吃。董存瑞聊了几句前方战场的形势,说话不到十多分钟,就走了。董连柱没想到,这一短暂的会面竟成了他们之间的永别。(记者 张恩杰)

    炸碉堡以前,他只是个19岁的少年

    70年前的今天,一个少年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9岁。

    1929年,河北省怀来县南山堡村,29岁的村民董全忠这年特别忙碌,家里三个女儿嗷嗷待哺,妻子又怀了孕,全家的生计都落在他一个人头上。

    秋收的季节,妻子诞下一个男孩,好不容易生下男孩延续香火,夫妻俩很高兴,觉得这个孩子应该会为家里带来瑞气,于是给他取名“存瑞”。因为排行老四,平日里大家又亲昵地叫他“四虎子”。

    炸碉堡以前,他只是个19岁的少年

    修缮后的董存瑞故居

    家里穷,董家四个孩子都上不起学。董存瑞就像所有农村的孩子一样,小小年纪就要开始劳动,6岁放羊,7岁跟大人一起下地干庄稼活。春天,他冒着风沙往地里背粪;夏天,他顶着烈日跟姐姐下地间苗、薅草;秋收的时候,他跟着母亲拾谷穗、捡柴火;入冬后,他常常扛着小扁担,跟着父亲上山去砍柴、割荆条,回来编筐编篓。

    如果没有战争,董存瑞可能会跟自己的父亲一样,长大后继续种庄稼,然后卖了粮换钱,交租,娶媳妇,生娃娃,娃长大了继续跟着自己种庄稼,在南山堡过完贫穷又平静的一生。

    可惜在战争中,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偏僻穷困的南山堡也不能。1937年七七事件爆发。1940年,平北地区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权,南山堡村被划归在其中。

    炸碉堡以前,他只是个19岁的少年

    11岁的董存瑞第一次在村里看到老人们口中的八路军,他们越来越频繁地来到南山堡,宣传抗日道理,动员抗日队伍,也庆祝战斗胜利。庆祝战斗胜利,是南山堡最热闹的时候,战士们扭起秧歌,小孩就躲在大人身后好奇地打量,董存瑞胆子大,他总是站在队后跟着战士们一起扭。

    村子里不少男人被动员入了伍,听说一旦成为战士,组织不但管吃住,每月还能收到1到2元的补贴。当时有一位区委书记王平,每次来南山堡,大多住在董存瑞家。因为王平,董存瑞听说了不少热血、惨烈的抗战故事。局势越发紧张后,王平还在村里组织了儿童团,让村里未成年的孩子们从小培养起抗战热情。

    董存瑞被推选为儿童团团长,他是南山堡出了名的机灵鬼,身体好又灵活,曾经跟人家打赌爬树跳水塘,他二话不说一个猛子扎下去,从此奠定了南山堡“孩子王”的称号。

    儿童团平时的工作不少:站岗放哨、查路条、送鸡毛信、看笼头——将笼头挂在竿上,立在山头,看到敌人出来扫荡就放倒,用这种办法传递信息。据说南山堡的儿童团在董存瑞的带领下,还立过一件“大功”:在一个下着大雨打着闪电的深夜,他们用砸石头的办法成功阻止了敌人偷袭南山堡,顺利把村民转移到安全的地方。这件事是董存瑞从小智勇双全的佐证,也成为他后来参加民兵、八路军的铺垫。

    这一年,董存瑞15岁,家里又新添了一个弟弟,父母按当地的风俗给董存瑞包办了一门婚事,尽管他还没到婚娶年龄。妻子是邻村的,叫做卢长岭,比董存瑞大三岁。

    结婚不到一年,董存瑞背着家里人去参军,他听说区委书记王平落入敌人陷阱牺牲的消息,越发坚定了抗战的决心。

    临走前,母亲给他装了几个窝窝头,他担心父亲知道后阻拦自己参军,连面都没见到就急匆匆地走了。刚过门的妻子什么也没说,丈夫留给她的,就只有一本民国时候的“良民证”,上面有一张董存瑞一寸的童年照片。

    炸碉堡以前,他只是个19岁的少年

    1945年7月,董存瑞正式参加八路军,荣幸地成为了一名人民军队的战士。一个月之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战争还没有结束。不比儿童团和民兵队伍,部队生活极其艰苦,急行军是经常的事情。有时一天要打几次仗,经常是跑了几十里地,刚刚把饭做好,敌人打过来了,就打完仗,再转移到新的地方。就这样,打打跑跑,跑跑打打,一天也吃不上一口热乎饭。

    对于没接受过专业训练的董存瑞来说,在枪林弹雨中,每一场对战既是个人技能的训练,也是生死的考量。他越来越专业,队友牺牲后,他可以冷静、漂亮地完成狙击任务;他反应也灵敏,曾经在实战演习中,把身旁一颗冒白烟的手榴弹甩出去,避免了一次伤亡事故。他开始获得大大小小的勋章和奖励,从普通的战士升任为副班长,又升到班长。直到那场惨烈的爆炸发生。

    炸碉堡以前,他只是个19岁的少年

    董存瑞没读过书,到部队后也识字不多,记事的办法就是画画,在战友们的回忆中,董存瑞的挎包里总是装着纸和铅笔,一有空就会掏出纸笔画小漫画,或表扬、或批评、或帮助记忆。只有在他的漫画里才让人惊觉,这位浴血的战士,其实不过是位十七八岁的少年。

    据说董存瑞参加的最后一场攻打隆化的对战中,用于爆破敌人碉堡的那些炸药包上,差不多每个上面都有他的“作品”。由于炸药包分量不等,要炸的对象也不同,他就在炸药包上画要炸的碉堡的样子。

    1948年的春天,董存瑞所在部队接到指令被派往参加冀热察战役,他们的任务是解放隆化县城。

    他所在的连队有一位炊事员韩定发,大家称他为“上士”,两人关系很好。接到参加冀热察战役的指令后,韩定发被调到担架队,董存瑞不得不跟自己的给自己的好友道别,他亲自送了一张自己的照片给他,照片背后写了10个字“送赠韩上士留念董存瑞”,是他特意拜托连队的文书兼队友阎世太写的。

    炸碉堡以前,他只是个19岁的少年

    这张照片后来成为董存瑞仅存于世的两张照片之一,另外一张就是他妻子保留的良民证上的童年照。

    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县的战斗中,因部队受阻于对方军队的桥型暗堡,董存瑞毅然抱起炸药包,左腿负伤,冲至桥下。因身边无处安放炸药包,紧急时刻,他用自己的身体充当支架。

    左手托举,右手拉开导火索,7、8秒后炸药包爆炸。19岁的少年,就这样走完自己短暂的一生。

    炸碉堡以前,他只是个19岁的少年

    6年后,隆化建起了纪念董存瑞的陵园,由于分不清哪块是他的遗骨,工作人员只好把一块写有“以此木代替烈士遗骨”的木牌放入沙木棺材内。董存瑞所在团的团长梁歧后来回忆那个被炸毁的敌堡,他说看到“只剩下脖子以下大胯骨以上这段被烧焦了的躯干”,被炸药冲击波推出20多米远。

    上世纪60年代,董存瑞的妹妹和弟弟来到隆化读中学,十七、八岁的姐弟,跟永远停留在十九岁的哥哥相遇,在终于没有硝烟的天空和土地。

    炸碉堡以前,他只是个19岁的少年

    董存瑞的父母晚年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